为科普职称评定叫好

2024-10-30 19:30:37 来源:

打印 放大 缩小

前不久,中国科协开展了2024年科普职称评定工作,74位科普工作者获得正高、副高和中级职称,其中,获得高级职称人数较去年明显增加。

科学普及是推动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“一翼”,建设高水平科普人才队伍是壮大“科普之翼”的关键。长期以来,由于缺乏专门的职称评审体系,科普工作者要想晋升职称,往往靠打“擦边球”,参加研究、工程、文博等系列职称评审,难度之大可想而知。一些全国性学会、协会、研究会的科普工作者,甚至无职称可评。

这一现实问题,不仅影响了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、创造性,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科普工作的职业吸引力不足。据统计,2022年我国科普专、兼职人员数量不足200万,不到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2%。与新时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形势相比,队伍规模存在较大差距。

为适应科普工作的职业化需要,激励更多人员投身科普事业,自去年起,中国科协试点开展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,把职称评定分为科普研究、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两个方向,当年共评出科普专业研究员、副研究员、助理研究员71名。获评科普职称的同志普遍表示,责任感更强了,积极性更高了,要把科普这项高尚的事业一直做下去。

今年科普职称评审的一个显著特点,就是更加注重对工作实效的评价。在评审标准上,明确将科学传播教材教案、科普音视频、活动赛事及讲座报告等作为核心指标,特别设置了网络阅读量“10万+”的优秀科普作品等同于发表论文的“直接认定”通道。这一做法,彰显了“破四唯”的评审原则,有利于实绩突出的科普人才脱颖而出。

通道畅了,标准有了,但评审工作还处于起始阶段,还需要更多长效机制来保障其实施。比如,现在许多企业、社会组织和相关人员对申报渠道、流程了解还不多,很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,使职称评定的参与度不断提高,把制度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。另外,还应加强评审部门与用人部门间的沟通,推动“评聘结合”制度落地,让“评出来”的科普人才真正“用得好”。

对科普人员自身而言,也要主动适应职称评定的新要求,创造性地开展科普工作。比如,在创作时,应更加注重内容的科学性、准确性和趣味性,力求在形式和方法上有所创新,使科普传播既有“料”也有“趣”。

科普职称评定既是重要的创新之举,更是务实的激励之策。我们相信,通过深入实施、不断完善这一制度,必将推动优秀科普人才持续涌现,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“两翼齐飞”提供强劲动力。

编辑:hn005

相关阅读

最近更新

建设通感一体化专网 打造数字低空基础设施
2024人工智能十大前沿技术趋势展望发布
推动人工智能成为“底座技术”——从2024中国计算机大会看人工智能发展趋势
中国科学院第七届科学节为公众奉上科学“盛宴”
韩国餐饮业越来越多使用机器人“帮工”
推动人工智能成为“底座技术”——从二零二四中国计算机大会看人工智能发展趋势
折叠屏手机市场热度持续攀升
抓住机遇做强跨境电商
为科普职称评定叫好
难以破解的AI“黑匣子”
深度思维为AI生成文本“打水印”
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确定
神舟十九号乘组两名“90后”
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·西部篇|科技创新引领西部高质量发展
“风口”上的自动驾驶何时大规模商业化落地?
外企在中国|石内森:康明斯不断加码中国市场,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
严二平:坚持长期主义,袋鼠妈妈用品质赢得生意和品牌双增长
中国科学院启动合成细胞国际科学计划
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
《福布斯》杂志预测AI发展趋势
俄在中国采集的月壤中发现不寻常晶体
诺奖成果“技术科学化”说明什么
科技赋能文旅,县城变“宝藏小城”
前三季度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
从小小冰箱贴看家电行业升级——冰箱贴为何贴不住冰箱了?
蔡旭哲、宋令东、王浩泽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
2024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举办
悟空的神话,为何非要“黑”
中消协发布“双11”消费提示
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将于11月19日至22日举行